6歲之前很正常,6歲之后,張青開始被一種怪病所“吞噬”,右半邊臉逐漸萎縮、凹陷。到十二三歲時,右半邊臉已經完全和左側不一樣。別人稱她為“雙面人”。
昨天,在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內,醫生告訴她,她患的是半側顏面萎縮綜合征,這是一種發病率極低的疾病。考慮到她貧困的家庭條件,醫院決定免費幫她修復右臉。醫院利用“3D打印技術”進行修復。這在河南尚屬首例。
怪:6歲后,右臉逐漸萎縮、塌陷
張青來自河南洛陽農村,今年38歲,她很清晰地記得,6歲前,她和正常小朋友一樣。但一次摔倒后,她的右側臉上開始出現一條長長的凹痕。
“醫生說可能和摔倒有關系,慢慢就好了。”張青說,但遺憾的是,之后的歲月里,這條痕跡不但沒好,右側臉的其他部分也開始異樣。
“慢慢地凹陷、萎縮。”張青說,到她十二三歲時,她的右側臉已經變得明顯和左側不一樣,一些人常常在背地里叫她“雙面人”。
但因為家庭貧困,張青一直未能去醫院查看自己患的到底是什么疾病。
中專畢業后,張青開始找工作,但不幸的是,別人一看到她的臉,立馬就拒絕了。最終,一次偶然的機會,她被一家企業接納,工作是在倉庫里做會計。
“因為是在倉庫里工作,也不需要怎么和人打交道。”得到這份工作后,張青很珍惜,也很賣力,她想攢錢看病。
2000年時,她揣著積攢的幾千元錢,去做了右側臉整容填充手術,但遺憾的是,手術后,她的右半邊臉改變并不明顯。
幫:醫院免費幫她“3D打印修復”
2009年,張青的兒子出生。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張青求醫的心也一天天迫切,“我特別渴望過正常人的生活,走在路上,別人不再用異樣的眼光看我。”她說。
幾天前,經人介紹,張青趕到了鄭大五附院,接診的是該院整形美容中心主任姜南,經過一番檢查后,他說,張青患的是半側顏面萎縮綜合征。
“這是一種少見的,以單側皮膚、皮下組織及骨結構萎縮為特征命名的疾病。”昨天上午,在醫院內,姜南說,這種病發病率非常低,嚴重者患病部位的骨頭都會遭到侵蝕。該病女性多于男性,一般于青春期開始發病。
談及原因,姜南說,該疾病沒有遺傳傾向,發病機制尚不清楚,病因假說較多,包括損傷學說、遺傳學說、三叉神經學說、感染學說等,但是均不能予以完整解釋。
對于這種病,鄭大五附院顱頜面外科主任董琪說,尚無特效的療法,所能做的只能是整形。
“傳統的手術方法是取自身的骨頭如肋骨等,削出相應形狀后,放置到病患部位,然后進行相應的填充。但這種方法的缺憾是,第一,骨頭不能很好地貼合,第二,不能完全和對側臉一致。”董琪說,經過多方衡量后,他們決定為張青用“3D打印技術”進行半邊臉修復。
“簡單說就是利用計算機對全臉進行掃描,然后,計算機會將缺損部位進行修復,根據這個修復的影像,去工廠做出一個模型,之后填充到臉部。”董琪說,目前,醫學3D打印是個新技術,已經開始在心臟病、腫瘤治療中應用,而應用到臉部整形的,目前在河南還屬首例。
考慮到張青的家庭條件,醫院決定對其全免費救助。
相關鏈接
3D打印助力醫學發展
您還以為3D打印技術只能打印玩具和模型嗎?其實,3D打印正在進軍醫療領域。
目前,在牙科、骨科等領域,3D技術應用得到蓬勃發展。據悉,美國30%的骨科手術已經運用了3D技術。每個人的牙齒不一樣,骨骼損傷也因人而異,運用3D打印技術“私人定制”的牙齒與骨骼,能夠幫助病患更好地康復。近日澳大利亞醫生就為一名癌癥患者進行了全球首例椎骨移植手術,為他移除了被癌細胞嚴重破壞的椎骨,并植入了3D打印的新椎骨。
面對復雜的病情,醫生也可以運用3D打印技術,還原病患身體內部情況,尋找手術突破點,提高手術成功率。美國得州大學與伍倫貢大學研究員通過3D打印技術還原了腦細胞的細胞網絡,與真實的大腦相似,立體地呈現了阿爾茨海默癥等疾病的大腦情況,挖掘病根。
作為炙手可熱的革新技術,3D打印技術瞄準了更復雜的活體器官打印領域。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技術突破讓打印活體器官成為可能:哈佛教授用人類干細胞3D打印出血管組織,3D打印人造耳朵在小鼠身上成功存活……專家預測,在20年內將實現真正的全功能3D打印心臟,相信隨著3D打印技術的持續革新,未來活體器官打印不會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