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陣子我寫內容創業,提到了媒體是手段的,理論上都有商業前景,媒體是目的的,都活得苦哈哈的。
這話引來一位朋友的問題:那你說,時政類社會類新聞怎么辦?
的確,新聞本身就是目的(把新聞當手段的,很容易就是軟文,屬于當下有司要打擊的對象)。尤其是時政類社會類新聞。
這些新聞的覆蓋量其實挺大的,但也就是覆蓋大。可能基于覆蓋大,而可以加載廣告。但根據我在內容創業那一篇文章里提到的,廣告市場壟斷極其嚴重,TOP20拿走了9成的廣告份額,余下的,真的是僧多粥少。
那該怎么玩呢?
這篇來探討一下。閱讀前請特別注意一下,我沒有進行價值判斷的意思,既不想說這值得提倡,也不想說這必須鄙視。
我只是想分析一下趨勢。大勢所趨的事,價值判斷是很無力的。
二
一個大背景是,最近有關管理部門又一次強調了:做新聞要有記者證。
配套的,發放了一批網絡記者證,持證的,都是國有媒體(準確地講,叫雙主媒體,有主管單位有主辦單位)的網絡部分的采編人員。依然和商業網站沒什么關系。
所以,從理論上講,你只要做新聞,等同于你必須是國有媒體。
可能有人會說:現在一些商業門戶也不是在那里搞體育、娛樂、財經的新聞采編,沒啥事啊。
中國的特點就在于:運用之妙,在乎一心,管,或者不管,律條都在那里。不想治你就不治你,要找你茬,分分鐘的事。
所以,不能對“新聞采訪是一種權力而不是權利”這樣的律條完全不在乎。
尤其是時政類、社會類新聞。
三
所以,理論上而言,新聞,是把持在國有媒體的手里的。
在數字時代,即便國有媒體壟斷了新聞生產,它的商業價值依然會被截流。
桌面的截流者,是百度。移動的截流者,是今日頭條。
上面這句話背后有很長的論證,我懶得在這里寫了。明天我會發一篇關于“為什么內容創業會如此如火如荼”的文章,那里對這句論斷進行了論證。
微信公號呢?當然可以。
但如果你在國有媒體項目論證這樣的會議里待過,就知道搞一個微信公號,是很難上臺面的。感覺上,公號這玩意兒,實在太輕,不值一提。
國有媒體搞數字項目,得“整合”、得“多功能”、得“全媒體”。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批到銀子。
批到銀子,嗯,這四個字,就是未來時政類社會類新聞的核心商業模式:2G模式(to government),或者,2P模式(to party)。
四
養。
這個字可以解為:包養,也可以解為:供養。
發力是從地方媒體集團開始的。
中國每個省,都有省委機關報,每個市,都有市委機關報。以機關報為核心,輔之以形形色色的都市報,形成過往媒體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然,還有廣電集團,還有行業媒體,還有央媒。
地方紙媒集團受到的壓力最大,改變自身也越迫切。
有那么一炮,從某種角度講,是成功的。
這一炮,就是澎湃。
澎湃掌門人前陣子說,明年廣告收入可達1.2億,能基本打平。
這話其實還是有琢磨空間。澎湃和東早,幾乎就是兩塊牌子一套人馬,三四百號人,一年1.2億,人均30-40萬,在上海,人工都怕是不夠。
所以,還得繼續養。
但澎湃已經證明了一件事:我有被養的資格。榜樣已經出現。
于是,我們看到了這張圖:
這張圖里,缺少了成都冒出來的“封面”。不過,據封面的人和我講,這個項目沒有有司資助,與他者不同。比如無界就有新疆網信辦的銀子。
五
有人和我講,黨是很現實的,無利可圖的事不會干。
這話非常正確。歷史上有很多例子,可以證明這句話。
中國光報紙就有近2000份。各路國有媒體集團,不是個個都能享受到“養”的。
沒有互聯網的時候,地域,就是區隔。容量,也是區隔。一份報紙版面總是有限,以本地讀者為主,形成區隔,或者叫,差異化。
互聯網沒有地域區隔,也沒有容量上限。地方諸侯式的國媒集團模式,未來一定會改變。
所以,絕對不是某地媒體集團,起一個兩個字的名字,做一個新媒體項目,就一定會被養。
黨,是很現實的。
過去養了2000份報紙,不等于,未來要養2000個“兩微一端”。
需救贖者,首先要證明自己有被救贖的資格。
六
地域被跨越了以后,未來的國有媒體可能會出現垂直分類。
時政類新聞,澎湃牢牢把握住了機會。
還需要第二個澎湃嗎?
不見得。
所以,澎湃是成功的。
無界,以“一帶一路”作為立身之本,如果運作得好,也有可能把握住這個被養的機會。
第二個無界,需要嗎?未必。
九派,取名來源于長江到湖北、江西、九江一帶有九條支流,貌似是圍繞這一帶做文章。但地域性還是強了點,局部感太強。
并讀是干什么的?
坦白講,我沒有找到黨應該養它的理由。
有司對于任何一個垂直領域出現國有的黨有的媒體高地,都應該有“養”的興趣。但不應該會是地域性的。
這是我所看到的,未來國有媒體們的格局。
七
借助行政力量(牌照、采訪權),加上,市場力量(迅速鋪開,獲得流量高地)。
找到一個垂直類別,在這個類別上做成高音喇叭。
這是2G/2P的養式國媒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