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最近貌似動作很大,據傳騰訊斥重金收購B2B平臺馬可波羅網,并且給馬可波羅開放微信入口。騰訊進軍B2B領域,是整體戰略布局的需要,以此來與阿里巴巴的B2B業務相制衡,但電商君不太關心這類大局問題,電商君很關心微信向B2B平臺和商家開放入口的問題。因為這樣一來,微信就擁有了來自B2B的交易流量和馬可波羅龐大的B2B會員企業入駐微信建WAP站的可能,這對于微信商業生態的擴展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決策。
而據電商君證實,近日微信支付則取消了商家原本必須繳納的2萬元保證金的準入門檻,這對于在微信商城做生意的商家完成支付閉環是大大的利好行為,此次微信支付降低準入門檻,會提高商家入駐微信平臺的動力,也會提升用戶支付體驗。
看到這里,也許你會以為電商君接下來將大談特談微信作為移動電商的平臺,一定可以有很大的想象空間,前途無量啊神馬的,錯!電商君十分理解騰訊的這一番騰挪的苦衷,但電商君仍然堅持以往的觀點,微信,不適合搞電商,無論是B2C還是B2B,還是O2O,都不會在微信平臺上建立很好的商業邏輯。
以B2C為例,電商君確實在微信上買過東西,比如雜志啊,耳機啊什么的,主要原因是優惠幅度大。微信的精選商品在產品的選擇和價格上都挺吸引人,但它不能總靠那幾款商品,于是便開始增加商品,擴大分類。
為什么要在一個社交應用里購物?
很多大談微信電商、微信支付的文章后面的評論中,都會看到用戶這樣的抱怨:一個聊天應用干嗎搞出這么多不相干的功能呢等等。微信本身是一個聊天應用,當它加入諸如朋友圈、微信群、表情貼紙商店以及輕松社交游戲等與聊天和社交相關的服務時,我們并沒有抱怨,甚至是歡迎的,但是購物、打車、理財這些功能都加進去時,已經突破了社交的領域,就已經不再是為了把微信服務做好,而是為了如何利用微信可觀的用戶流量。
多數普通用戶并不在乎微信多幾項功能,反正只是多幾個選擇而已,并沒有強迫我們用。像上面所說的抱怨,只有那些會看“微信金融”、“移動電商”的文章的人才會有,而這類人群顯然是少數。
其實,普通用戶購物看重的無非是方便和實惠,所以如果在自己常用的聊天應用中看到喜歡且價格又實惠的商品時,也不會多去想其它的事情。但消費者會在微信里去逛商城的各家店鋪嗎?電商君覺得首先自己不會,大多數人也不會,只有少數人會選擇這樣的方式。
原因可能有很多種,不過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在一個社交應用中買東西,這本身就不符合大多數消費者的消費邏輯。消費者發起購買商品的行為方式概括起來有三個:
第一,消費者就要去那家店購買某類或某一個商品,那么消費者直接到達那家網店即可,這種需求下消費者一般會去類似天貓的電商平臺直接找到那家店即可,不太會考慮從手機端進入微信商城去查詢購買;
第二,消費者需要隨意或有目標地在電商平臺上“逛街”,看到滿意的商品激起購買欲望,然后直接下單,這種方式一般消費者會選擇京東或唯品會這樣的電商平臺來完成購買行為,而且一般都在PC和平板電腦這種瀏覽體驗較好的設備,也很少會考慮主要在手機端的微信商城來瀏覽購物;
第三,消費者并不永遠是主動去消費的,有時會依據優惠信息和新品資訊來選擇是否購買,這種模式是最適合微信電商的,大多數微信商城完成的訂單可能大多數都來自于微信營銷的成果,但電商君覺得,這類通過微信公眾號和朋友圈的營銷,所能引發購買行為可能流量看起來很大,但消費群體肯定較為小眾,不太可能成為大眾消費的主流渠道。
也就是說,微信很難激發消費者主動消費的行為,他們賣的都是營銷流量。
通過微信和QQ來促進移動電商的發展,在電商君看來就是對二者的過度開發和利用。微信有眾多的用戶、巨大流量和用戶粘度,換句話說就是用戶在上面付出了很多關注度,但過度利用這些關注度去推廣其它產品,會損害產品本身的屬性,也會讓部分用戶覺得厭煩,對部分沒移動社交平臺的電商企業也不公平。
微信的總設計師張小龍或許也有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把理財和購物的功能做的這么隱蔽,讓微信看起來仍然像個聊天應用。但畢竟無論是支付、理財還是購物,在微信平臺上都顯得“畫蛇添足”,以微信支付為例,電商君也許會用微信支付來交個話費,但讓我從微信支付界面進入打車,這雖然看起來方便,但實在不符合人們的消費邏輯和場景應用。
對于國人來說,確實短期內離不開微信,也可能還會在上面購物,也可能會用它支付打車費,但請微信不要再加入更多與社交工具不太相關的功能了,過度開發微信不但會損害產品本身的價值,也會讓商家陷入找到藍海的陷阱之中,更重要的是,當騰訊將微信作為“連接一切”的戰略平臺之后,很可能會導致騰訊的整體戰略會誤入歧途,反而失去一些關鍵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