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什么技術最終離不開帶著溫度的人際互動,如果沉迷于依靠技術來解決孤獨,那么最終不只是不能夠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自己本身的人格魅力,本身的情感能力都會退化。
在寫作《群體性孤獨》這本書的書評之前,我剛剛閱讀了《GQ》雜志對陌陌創始人唐巖的采訪特稿。在這篇特稿中,唐巖一吐心聲:通過艱苦的創業自己已經獲得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雖然自己更加有錢,卻也更加孤獨了。
通過這篇訪談,一個有錢人的孤獨形象躍然紙上。而在現代社會,孤獨如同一個不速之客拜訪著每一個人。隨著城市越來越大,社會分工越來越復雜,我們每天都能夠在工作和生活當中見到越來越多的人,孤獨也更加的泛濫和普遍。
而風險投資家和創業家發現了其中的商機,他們合作推出了各種各樣的產品,其中主要就是各種各樣的移動應用,也就是APP。這些移動應用的出現都宣傳可以幫我們一口一口吃掉孤獨:微博,微信,陌陌正在試圖承擔這個功能……但是問題是依靠互聯網技術能夠解決孤獨這個存在已久的問題嗎?
在《群體性孤獨》這本書中,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雪莉特克爾分析了孤獨這個問題。
閱讀完這本書我在想:難道人類的最終宿命就是像微信軟件啟動時開始的那個面對月球的小人一樣,只能淹沒在宇宙恒久的孤獨當中?
在《群體性孤獨》這本書當中,作者從麻省理工學院的最新技術發明托麻歌子談起,指出了機器人技術在越來越走近我們的生活。在作者的描述中我們看到:未來我們不但可能需要機器人來幫我們做家務,甚至可能需要一個機器人伴侶。而在年輕人心目當中,機器人越來越具有理想伴侶的屬性:因為他們能夠隨時隨地出現,能夠通曉人情……而美國的科學家們從來沒有放棄過對機器人的研發,從愛寶到真寶。
作者在書中歷數著機器人不斷的變化,也肯定了機器人技術的不斷進步。
作者在文字當中詳細的描繪了小朋友群體對于機器人的交往反應,顯然作者并不贊同人們對于和機器人交往的沉溺。但是作者卻不能否認真實社會交往當中存在的種種問題,當很多身旁的親人由于社會壓力和種種原因不能夠很好的滿足人們的情感需要,誰會拒絕一個陌生人伸來的援助之手呢?哪怕這雙手背后不是一個真實的生命體。而科學家們之所以不斷的研發機器人技術也是出于讓社會更加美好的愿望,誰能否認這種愿望呢?
機器人只是人工智能的一種,這本書還談到了無處不在的社交網絡,第二人生等模擬人生游戲等等,這些計算機智能侵襲著每一個時間的縫隙,讓我們時時刻刻的保持著在線的狀態。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人們對于社交網絡等技術的依賴將會不斷的加深。社會節奏的不斷加快和城市化進程中對于基于血緣地緣人際關系的分割和重新組合,都使得人們將解決孤獨等情感需求投向了社交網絡和基于社交的電腦游戲等虛擬化的技術產品,而這些技術產品被認為是未來的經濟增長點。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恐怕很難避免人們更加的依賴互聯網這種技術產品。那么看起來,互聯網是不能避免的趨勢。
書中反思的不只是互聯網,而是包括機器人等技術在內的基于計算技術的技術產品。而最近幾年有關技術負面效應的書,大部分都是針對互聯網的內容。就這個角度來說作者的反思更有深刻的意義,范圍更加的廣泛,直接談到了技術這個現代社會的重要元素,指向點也變成了技術元素對于社會的影響。
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人們越來越信賴科學的魔力,但是技術對于人際交往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使得我們不得不經常帶著偽裝生活,錯失了很多真實的機會,而且技術和人文往往有著互相排斥的一面。
筆者認為,互聯網創業正在越來越向傳統行業和互聯網的相互結合這個方向轉變,O2O的時髦正說明了這一點。不管是什么技術最終離不開帶著溫度的人際互動,如果沉迷于依靠技術來解決孤獨,那么最終不只是不能夠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自己本身的人格魅力,本身的情感能力都會退化。
正如譯者后記指出的,過去的酒吧常常是男學生和女學生搭訕的場所,而現在酒吧里面都是人們在沉默的點擊著智能手機和電腦。不管在網絡上人們聊得多么的熱火朝天,但是總是要回歸于現實中的真實互動和人與人溝通間真實的心跳脈動。技術本應該是輔助和提升人的能力,最終卻會使得本體走向衰退,這無疑是悲哀的。
美國學者大衛理斯曼的《孤獨的人群》和羅伯特帕特蘭的《獨自打保齡》都說明了社會變遷下人際關系的孤獨化,而在《群體性孤獨》當中作者指出了技術對社會人際關系的影響。
中國教育體系對于情感教育和體育教育的漠視和中國社會出現的快速結構變遷,都使得變遷更加嚴重。即使是社交軟件陌陌的創始人,也無法否認軟件對于情感需求滿足的不全面和不可靠。那么未來應該如何走,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至少在這本書中,作者是給出了一個光明的期待。
筆者認為,互聯網對于中國社會的革新有目共睹,更是中國未來的支柱產業之一,因此對于互聯網負面效應的一味擔憂不可取。呼應目前正在出現的創業浪潮,筆者認為非沉溺式的互聯網服務應該是更加值得期待的。從而能夠讓線上的互聯網人群導流到線下進行合作。也就是說讓互聯網能夠更加的發揮有利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