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2011.04.11 訪問人數:839
據新華社電 10日4時47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將第8顆北斗導航衛星送入太空預定轉移軌道。這是一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這次發射是今年北斗導航系統組網衛星的第1次發射,也是我國“十二五”期間的首次航天發射。
這次北斗導航衛星的成功發射,標志著北斗區域衛星導航系統的基本系統建設完成,我國自主衛星導航系統建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這顆衛星將與2010年發射的5顆導航衛星共同組成“3+3”基本系統(即3顆GEO衛星加上3顆IGSO衛星),經一段時間在軌驗證和系統聯調后,將具備向我國大部分地區提供初始服務條件。今明兩年,我國還將陸續發射多顆組網導航衛星,完成北斗區域衛星導航系統建設,滿足測繪、漁業、交通運輸、氣象、電信、水利等行業,以及大眾用戶的應用需求。
我國私家車主明年起可用北斗衛星定位服務
明年起,中國的私家車主就可以使用由“北斗”衛星提供的定位服務,且導航芯片價格要低于現在市場上使用的GPS系統。
據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經南介紹,北斗衛星與目前市場上民用比較普遍的GPS相比,北斗投入民用的導航芯片價格不會超過GPS芯片。“大概在100元左右。”
衛星導航“四強爭霸”
目前,在全球有四大衛星定位系統——美國GPS、俄羅斯“格洛納斯”(GLONASS)、歐洲“伽利略”(GALILEO)和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的格局逐漸顯現。中科院院士楊元喜介紹,GPS有32顆衛星、“格洛納斯”有22顆衛星,“伽利略”有2顆衛星。
世界上第一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是美國從1973年開始實施的GPS系統,軍民兩用。為打破美國的壟斷,俄羅斯耗資30多億美元建起了自己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格洛納斯”。2002年,歐盟啟動了伽利略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計劃,在2008年投入運營,投資36億歐元。
從目前的競爭格局看,GPS無疑還占據著主導地位,但它的優勢正逐步被其他3大系統所取代。從技術和應用前景上看,四大系統各有優劣,如果說GPS勝在成熟,“伽利略”勝在精準,那么“格洛納斯”的最大價值就在于抗干擾能力強,北斗系統則勝在穩定性和安全性,在國內能24小時全天候服務,沒有通信盲區,在高樓密集區域也能提供精確而穩定的服務。
北斗系統覆蓋時間表
第一步:從2000年到2003年,建成了北斗衛星導航試驗系統,成為繼美國、俄羅斯后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第二步:2012年左右,建成北斗區域衛星導航系統,提供亞太地區服務能力。
第三步:2020年左右,建成由30余顆衛星組成的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免費咨詢